查看: 2|回复: 0

《活着》六十年,魂兮归来(转载)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帖子

5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5
发表于 2024-10-11 14:53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3月28日清晨,沈阳,风呼呼地刮着,天气还有些冷。85岁的曹秀湖扶着一根水泥电线杆,站在志愿军烈士陵园门口的警戒线外,默默地等待着。
  1950年,曹秀湖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,在66军197师任救护兵。今天,他从20多公里外赶来,一个人在这里站了5个多小时,只为了再看当年的战友们一眼。这一眼,他已经等了足足60年。
  下午1时,运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来,老人脱帽注目,眼泪簌簌下落。目送战友们魂归故土,他转身默默离去。回家的路上,那条熟悉的线路,他居然把车给坐反了,花了3个小时才到家。
  曹秀湖出生在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旧站村,4岁就没了母亲,父亲是个打铁匠。他14岁时,一支部队经过家乡。“走吧,跟我们干革命!”一声招呼,当时还不及枪高的他,就告别父亲,跟着部队走了。
  他先是在侦察连队当通讯兵,后来被安排到卫生队当卫生员。解放战争期间,他随部队攻四平、围长春,后来进关参加了平津战役。“大部队跨黄河、过长江,一直打到广西。我所在的那个师留在了北京,保卫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。” 曹秀湖骄傲地说。  
  老人戎马一生,对许多细节都记得特别清楚。他回忆:有一天,朱德老总向他们走来。他立马行了护枪礼,但是对面哨兵却行的是举枪礼——“因为他是国民党军队整编进来的,当时全军的礼仪都还没来得及统一呢。”  
  另一件令曹秀湖终身骄傲的事情,就是在开国大典时,他在陆军步兵方阵里,迈着正步走过了天安门。他说,接受毛主席朱老总的检阅,是那个年代一个士兵最大的荣誉。
  60年过去,曹秀湖依然记得入朝战争发动的那一天。那是1950年的一个下午,曹秀湖所在的部队正在收稻子。忽然一声紧急集合,所有士兵立刻归队。回去才发现,四两一个的馒头,都蒸好了,每人发了三个,就全部拉上了“闷罐”火车。火车一直开到了丹东。过了江,战斗就打响了。
  曹秀湖当时是医务兵,跟着战友们冲锋陷阵,血里火里滚了不知几趟。一年多后,作为第一批入朝的队伍,他们被后续部队替换下来。曹秀湖回到家乡卫生院,当起了防疫员。而跟他一起上前线的两个同乡,都牺牲在了朝鲜。
  1955年,曹秀湖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儿陈长英。陈奶奶说起他,至今还有一肚子“怨气”:“当年三个公社的防疫,天花、水痘这些大大小小的病,他都管,就是不管家里的事儿。”还有文革时,每场武斗下来,曹秀湖就举着红十字的旗子,带着担架冲上去救人。“他啊,那时候就不怕挨枪子儿。”陈奶奶嗔怪道。“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都过来了,那点儿算个啥?”这个平日里话并不多的男人一脸不屑。
  工作37年之后,曹秀湖离休了。闲不住的他,向领导申请了新的“革命任务”,到东陵——一座烈士陵园去义务守陵。
  东陵位于天柱山脚下,里面安葬着494名烈士,其中无名烈士320人,包括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牺牲的革命先烈。
  老人刚到这里时,每天要骑自行车往返两个多小时。没过几天,他干脆把行李卷搬了过来,住在陵园里。
  曹秀湖在陵园门外土道边种上了树,在园内栽上了花草。后来他把老伴也接来了,俩人一块侍弄草木,打扫卫生,一晃就是11年。
  后来,领导念着老人年龄实在太大了,就让别人替了他。曹秀湖舍不得。他说:“我跟他们在一起,心里头真的很踏实。”
  这次听说战友遗骨归乡,老人说什么也要去看看。远远地看到了,也就默默地离开了,什么也不说。迄今,曹秀湖老两口住在一间子女凑钱买的动迁房里,60多平的小房,被老俩口收拾得干干净净,整整齐齐。“我们搬过七次家,后来儿子女儿凑了点儿钱,才给买了现在这间房子。年纪大了,别人不愿意租房给你,怕死在里面,晦气。”陈奶奶说。
  从枪林弹雨里闯过来的老人,此时轻言细语地安慰着老伴:“这不咱国家有困难吗?领导说了,那6万多块钱的住房补贴就要下来了,我们再等等,再等等。”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http://bjchrp.cn/bjc/5618.html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e团社区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© 2001-2012 Discuz Team.

GMT+8, 2024-11-23 17:09 , Processed in 0.033633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